铜铝加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近几年已经引起广泛、持续的关注。投资热度不减、产能持续上升、导致产能利用率和企业开工率开始下降,部分企业,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部分有规模、有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也开始遇到困难,让我们共同警惕铜铝加工材产能过剩。
投资过大加剧产能过剩
2010年~2012年,在这3年的时间内,我国铜加工材产能利用率连续下跌,从85.9%到80.8%,,下降了4.4%,其中箔材、管材、板带材和棒线材分别下降了9%、6%、5%、4%。从统计数字来看,铜棒线材产能不到700万吨,在铜材各品种中,产能利用率维持86%,相对较高,过剩问题似乎不严重。实际上全国铜棒线材产能已经接近1100万吨,但由于该品种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低,小企业太多,其产能、产量未达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的标准,未在统计数据之内,实际过剩程度也是很高的。
2010年~2012年的3年时间内,我国铝加工材产能利用率也是连续下跌,从91%到86.7%,,下降了3.8%,其中型材、箔材和板带材分别下降了9%、3%、1%。型材产能利用率低与大量投资建设大型挤压机、工业铝型材市场还不是很大有关。就铝材而言,虽然投资扩产规模远大于铜材,但由于市场应用发展也很快,在产能利用率指标上要高于铜材,2012年铝材为86.7%,而铜材仅为80.8%,这说明铝材过剩程度没有铜材严重。
如果投资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五”末期乃至今后数年,铜、铝加工材产能持续过剩已经不可避免。造成我国铜、铝加工材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
投资过热而没有有效控制手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累计完成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和压延加工固定资产投资3701.5亿元,年平均增幅达44%。“十二五”前3年增势不减,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5、2495和3303亿元,平均增幅为41.6%。三年完成总额为7372.9亿元,相当于“十一五”5年总和的两倍。目前投资热度依然高涨。
疏堵结合政府企业共同发力
工企业正在苦苦探索突围的方向。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解决产能过剩光靠喊是不行的,需要有效行动。当前的有效行动就是: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实施疏堵结合。
企业在“疏”和“堵”两方面都有责任。
首先企业要做到以自律为自救,履行行业发展共同责任,自觉做到关闭落后产能,同时不再新增或扩大一般产品产能。面对疏导过剩产能的共同问题,由于不同的产品性能、市场方向和市场表现,铜、铝加工两大产业会选择不同的路线。
在当前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全球大环境下,铝金属的性能优势和性价比极为突出,给开发新应用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预测全世界的铝消费在未来一段时期会出现很高的增长指数。所以,未来几年中国铝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征是开展新应用研究,开发新市场,疏导过剩产能。
大多专家认为,全球铝材应用增长将主要来自汽车工业。中国也是如此。1990年欧洲汽车用铝仅50公斤/辆,2012年为140公斤/辆,预计2020年达180公斤/辆。2030年全欧汽车铝化率计划指标为70%。目前欧洲汽车铝板年用量为45万吨,年增长指数为25%,十年后将达到150万吨。美国汽车用铝板少于欧洲,为35万吨/年,福特等厂商宣布,美洲汽车用铝将很快超过欧洲。全球汽车用铝(包括铸锻件和加工材)年增幅已达到12%。中国不仅远低于欧美,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很大。欧洲拖挂车铝化率为76%,日本为90%,中国为零。中国现有拖挂车300万辆,全铝车体自重3.5吨,如果拖挂车全部铝化,理论上年消耗铝1050万吨,相当于现有产能的1/3。各种铝制轻体交通工具,如公路和铁路运输用各类专用车辆、各类船体、电动车、自行车铝制备件等,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未来一段历史时期拉动中国经济GDP的基础行业之一的建筑业,其对铝材的需求也不可小视。除传统建筑门窗铝材外,铝合金大型屋面板、房梁、建筑模板、脚手架等均已进入应用开发领域。另据报道,未来十年,中国摩天大楼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7万亿元,如果全部建成,摩天大楼总数将达到1318座,取代美国成全球第一。我们把该不该建这么多摩天大楼等问题留给其他领域专家去论证,我们要关注的是需要准备多少和什么质量等级的铝材?
随着人们环保观念越来越强,生活用铝将会越来越多,这个市场也将很广阔。比如国外通常用铝餐盒替代一次性塑料快餐盒或者纸质快餐盒。虽然铝盒制造成本比塑料和纸高,但由于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实际成本更低,而且更卫生更环保。欧洲家用铝箔的人均消费量远高于中国。未来铝将会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2012年各国人均铝消费量统计表明,德国为30公斤、日本为25公斤、美国为23公斤,而中国仅为13公斤。铝材新应用开发空间十分广阔。
铜材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以发挥导电、导热特长面向市场的功能材料,远没有作为结构材料的铝材那样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即使最近几年提到比较多的海水淡化用白铜管、高铁用铜牵引线和支撑线以及包括辐照交联电缆在内的特殊线缆,可预计时期内需求总量也不过20万吨左右,与铜材1300万吨产能相比,是很小的一个零头。况且,由于资源短缺及价格久高不下等因素,诸多下游产业为降低产品成本在寻求铜替代材料。2010年,家电行业替代了70万吨空调铜管,相当于当年铜加工材产量的8%。目前可以部分代铜的铜铝复合排及纯铝电缆等,也在开发生产中。所以,铜加工产业短期内发展的趋势特征将主要表现为提升产品质量、推广短流程工艺、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增进客户信心,维护和提升在传统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总体上讲铜加工产业在疏导过剩产能方面比铝加工更困难一些。
在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所有铜加工企业对行业整体健康的运行,都将负有更大的责任。更应该强调“不再新增或扩大一般产品产能”。以铜板带材为例,2010年~2012年这3年的时间里,产量只增加了13.2万吨,而产能却增加了35.9万吨。截至2012年底,我国铜板带材产能已达304.8万吨,产量只有226.9万吨,简单差减过剩量为77.7万吨,相当于这三年产量增加值的近6倍,另据报道,尚有约100万“高精铜板带”项目在建。所以笔者认为即使未来10年铜板带项目不再新建,现有和在建产能也足够满足市场需求了。
政府必须在“疏”和“堵”两方面有所作为。
在对投资控制不力,新产能不断增加形势下,落后产能如果不及时退出,不仅仅筑高总产能,下逼产能发挥率,而且极易加重无序竞争,制约新建较先进产能的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益的充分发挥,拖延产业升级步伐。
有色金属加工落后产能退出不力还有如下几点客观因素:第一,目前中国市场整体上讲还是个中低端产品的市场,高端、高价位产品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第二,在转轨变型特殊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经济效益都不太好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为降低制造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中低价格原材料的采购热情;第三,流通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助推了低档产品大行其道。只有采购价格足够低,各中间环节才都有钱赚。
在落后产能退出十分艰难的形势下,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并且坚决执行,才能体现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保护。同时,在产业建设中的政绩工程,也应力争杜绝。
希望有意介入铜铝加工产业的地方政府领导,应对全国、乃至全球铜铝加工工业发展做深入研究;对本地区铜、铝加工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条件及前景,应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有专家指出:冶金和金属加工类项目体量大、税收高,容易带来GDP增长,地方政府都趋之若鹜。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命令企业“今年产量要扩大一倍”。有的老板讲,自己对在企业原水平上的增资扩产,十分不情愿,但地方政府领导给与的压力极大,若不服从,以后在地方上“没法混”,“寸步难行”,“只好把苦水咽进肚子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色金属加工材部分产能“被增长”的原因。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心态并不一致,所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牵头化解产能过剩的部委,要面对的是来自地方政府的强大阻力。
我们呼吁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忌将铜铝加工产业做成政绩工程,但得到的回应并不理想,类似问题仍然时有发生。我们在企业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政府不顾产业如何持续发展,不顾现有企业死活,项目规模越喊越大。基于此,是否应该把由于领导不负责任决策造成重大投资失误,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例列入干部反腐范围,实行追责制,以杜绝产业发展规模的行政干预,值得商榷。
有色加工业: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是关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12年中国生产了1927万辆汽车,几乎相当于美国(1050万辆)和日本(990万辆)的总和;同年我们还生产了全球75%的手机、87%的个人电脑和52%的彩色电视机。作为基础工业原材料的铜铝加工材,在制造业的稳定需求及高速发展中一定会有很多机会。
作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工厂,我们在劳动力、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何不借此机会尝试着换个活法?实际上,尽管总体产能过剩,但部分高端铜铝材加工却仍然依赖进口。铜铝材的性能优势会给我们聪明的中国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总是等着外国人来告诉我们他们开发了什么,用在了哪些地方?“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国人在食材加工方面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在铜材、铝材加工方面,我们就得窥视外国人干了什么呢?我们不妨把精力从只满足于制造上移开,更多地关注专利和设计。让别国像过去的我们一样,不停地揣测和追逐我们在做什么?部分企业完全有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研发团队,研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培养新客户。一旦自身的研发能力大大提高了,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培养客户、开发市场,同时,也就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笔者有幸访问过两家企业,一家原本也是传统的铝材加工厂,一家是铜的下游加工品制造商,他们已经先于我们大多数企业走上以研发新产品为主的道路。也许你经常看不懂他们的产品,但是有许多外商在盯着他们,产品几乎百分百进入了国际市场。
眼下我们讨论的是,产业如何在主要由产能过剩造成的效益低下等困难中突围、改善当前困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相对先进产能层出不穷、而相对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将应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常态。多年来,大学本科扩招太多、毕业后就业困难一度被社会所诟病。但著名经济学家黄育川表示:“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正在降低高素质劳动力的成本,使中国在更广泛的产业中更具竞争力。”这应给我们新的启发。联想产能过剩问题,只要落后产能退出有了有效的机制,较先进产能也一定会使产业在长远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国家经济的GDP增长需要投资,产业进步和升级也需要投资。说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投资在创造先进产能的同时,助推了产能过剩。而落后生产力的退出远比先进生产力的进入更难,于是批评和抱怨之声全部指向了投资,其实退出机制才是最关键的。
令人欣喜的是,新制定的《铝行业规范条件》(不含铝加工),对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工艺装备、能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社会责任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和规定。不久前,经专家评审,已公示了一批达到标准的企业。铜、铝加工《规范条件》的编制应尽快纳入到工作的日程中。当然,仅仅制定和颁布产业《规范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坚决有力地执行,才有可能在控制产能扩张和逼落后产能退出上有所作为。
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从资源型经济向加工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研发高技术和新产品条件不足,不可能形成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而有可能加剧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现状,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有色金属加工产能从东部向中西部的有序转移。即将原东部企业面对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铜、铝加工产能,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及市场等,捆包转移到中西部,再考虑中西部未来10-15年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西部增量不要过高大于东部减量,就可以在国家层面上遏制或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总之,希望中央政府各部门,能够看到有色金属工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稳定发展道路的运行环境。(马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