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简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神马东西?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16-01-08 21:45 来源: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要降低社会保险费,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建立购租并举制度,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第四,扩大有效供给。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第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深化改革本身涉及很多领域,需要明确改革思路,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结构性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矛盾交织叠加形成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性改革。

怎样理解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简而言之,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过去多年来,我们主要依靠财税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来拉动“三驾马车”,实现经济的稳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类结构性问题,不能只按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而要对症下药,采取结构性改革对策。

为什么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年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抚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哪些方面去着手推进?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

要素投入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快科技体制、教育人才体制等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更多地实现创新驱动。

排放结构问题。我国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

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0.4381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