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充分发挥煤电铝一体化优势,电解铝产量曾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以来,相对竞争力不断下降。为更好应对当前的重大风险挑战,协会组织行业专家编写此调研报告。希望在制定产业政策与应对危机时对政府和企业能有所帮助。
一、过去五年电解铝行业的主要变化
1、产能产量变化
2010年以来,国内需求年增200-300万吨,但供给增长更多,五年翻了一倍;在中国电解铝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河南却呈现不断萎缩之势。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年均增速 |
|
全国 |
1619 |
1806 |
2027 |
2205 |
2438 |
3202 |
14.61 |
河南 |
366 |
392 |
384 |
332 |
338 |
310 |
-3.27 |
山东 |
172 |
188 |
188 |
209 |
284 |
814 |
36.46 |
新疆 |
6 |
28 |
93 |
246 |
427 |
604 |
151.52 |
内蒙 |
160 |
177 |
186 |
209 |
236 |
262 |
10.37 |
2、产品价格变化
2010年以来,国内铝现货价格由2011年平均最高16866元/吨,降至2015年的12068元/吨,下降了4800元/吨,降幅达30%。
3、电力成本变化
当前国内电解铝自供电比例已经超过70%,煤价变化基本代表了电力成本变化。标煤价格由2011年最高的1069元/吨降低到2015年9月份的503元/吨,对应的自备机组发电成本下降了0.181元/千瓦时,由此带来的电解铝生产电力成本下降2491元/吨。
4、产品能耗变化
随着铝电解槽的大型化,生产工艺日趋稳定,现场操作管理日臻完善,电解铝能耗水平也逐渐趋同,能耗降幅放缓。2010年国内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13979千瓦时/吨,同比2005年下降了643千瓦时/吨;2015年1-8月综合交流电耗13572千瓦时/吨,比2010年下降了407千瓦时/吨。
5、电解铝亏损不仅是河南问题,全国甚至全球都在亏
2010年下半年起,主要电解铝省份陆续进入持续的全面亏损状态,2015年上半年,新疆部分企业也出现亏损。国际上,美铝、力拓加铝、俄铝和海德鲁等铝业巨头,利润也大幅下降,一直挣扎在大幅亏损、减亏和微利的波动中。
6、国内电解铝行业的竞争正在演变成区域之争
本轮电解铝危机始于2010年,出现危机的企业人才队伍、管理水平、技术指标和环保条件并不比盈利企业差,只是电价高一些。为了稳增长,地方政府就会轮番出台区域电价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渡过难关。在此期间,贵州、云南、广西、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和新疆先后以各种名义调整电价政策。结果是,全国各地的电价差距在越来越小,靠电价驱动的新开工项目也越来越少。
7、电解铝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聚集地发生转移
2014年全国有电解铝企业集团31家,合计2985万吨,企业(集团)平均生产能力96万吨,单厂生产能力平均46万吨。前十名企业产能集中度达到77%,前二十名集中度95%。十年时间有一半企业被淘汰出局。前五名省区已洗牌为山东、新疆、河南、内蒙和甘肃。
8、河南发生三个显著变化,相对竞争力回升
过去五年,河南电解铝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迎来三个显著的变化。第一,煤价大幅下降带来自发电成本下降,与外省差距在不断缩小。2010年5月取消优惠电价后,河南电解铝综合电价0.56元/Kwh,2015年上半年自发自用综合电价下降到0.36元/Kwh。第二,电解铝自发自供比例从44%上升到90%,供电结构改变大幅降低了综合用电价格。第三,自建公用机组按自备机组管理措施实施。
二、行业发展趋势
铝市场需求仍在增长;电价成本终将趋同;国内电解铝产能过剩已初步控制,行业形势将面临转机;产业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合中国特色。
三、“十三五”主要任务研究
1、解决高电价是首要任务
(1)通过完善发展模式化解高电价。1998--2007年,煤--电--铝一体化提升了河南竞争力,产能因此从40万吨增长到400万吨。2006年左右,山东魏桥集团充分发展煤电铝一体化模式,将其改造为“煤--电--电网--铝”的发展模式,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十年间打造成世界第一的铝工业企业。(2)最简单的办法是降低自备机组备用费。目前河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备用费全国第一,承担了全国最高的电网“交叉补贴”费用。
2、节能环保与智能化生产是“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任务
加强铝电解污染综合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大力推进铝电解槽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技术研发及推广工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电解铝节能技术的开发,在惰性阳极槽、多极槽等前期研究成果上,开展必要的前瞻性、基础性的节能技术研究;全面深入研究“互联网+”技术在电解铝企业的应用,建立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铝加工是脱困和发展的长远之策
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深加工是电解铝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行业脱困的长远之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建设周期长、风险大,需要较长磨合期,资金投入较大。二是追求高附加值与降低投资成本的矛盾问题。三是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4、产业链整合和国际产能合作
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通过整合重组,盘活存量,延伸产业链,可提升整体竞争力。当前铝工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完全有可能通过整合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还应具有全球视野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十三五”期间,还应努力探讨和实践以下工作:创新产业融资方式、争取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电子商务和构建良好和谐的政策环境等。
四、发展建议
1、建设河南电解铝行业自备电网
充分利用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大胆试验。成立行业电网服务专业公司,鼓励骨干电解铝企业牵头建设自备电网。
2、实事求是转换“自建公用机组”身份
3、积极推动,灵活掌握上下游企业整合重组
整合中不一定非要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要灵活掌握。矿--冶联合、煤--电联合、电--铝联合和深加工联合,只要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就可鼓励,不要机械对待。鼓励国有企业与优秀民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资源配置、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组企业倾斜政策。
4、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的原则,发展精深加工
5、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降低财务成本
6、注重抢抓智能化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发展机遇,在生产上,注重智能化生产的开发与应用;在管理上,继续探索铝产品定价话语权,电子商务等新型运营模式,将互联网思维与科研、生产、贸易、物流、融资等环节深入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7、动态跟踪研究铝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做好产业发展指导工作
如何完成克难攻坚的转型任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研究机构高瞻远瞩,从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模式、产品应用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动态研究,做好产业发展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