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简报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6(摘要)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16-06-07 11:41 来源: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2015年国内再生资源市场震荡不强,呈疲软状态,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持续下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利润持续走低。

一、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 总体分析

1.回收总量基本情况。截至2015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6亿吨,同比增长0.3%。其中,废有色金属回收876万吨,同比增长9.8%。

2.回收总值基本情况。2015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5149.4亿元,受主要品种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同比下降20.1%。其中废有色金属1395.6亿元,同比增长5.4%。

3.主要品种进口基本情况。2015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共进口4168.8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废有色金属进口576.7万吨,同比下降6.7%。(备注:1、废有色金属进口是指含铝废料、含铜废料、含锌废料2、我国进口废有色金属实物量按36%的比例折算。)

(二) 行业发展特点

1.回收行业开始探索PPP模式

2015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开始尝试PPP模式。PPP模式有利于改革创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等过程公共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完善了财政补贴机制,满足居民的环保要求,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

2.两网融合模式崭露头角

通过两网协同融合,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能够充分发挥两个系统优势,提高生活垃圾在回收、分拣、处理等环节的运作效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率,减少垃圾填埋量。

3.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通过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产品及废弃物流向,逐步整合物流资源,梳理回收渠道,优化回收网点布局,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智能化物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利用互联网搭建在线交易平台,促使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减少了回收环节,降低了回收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4.资本入局助力转型升级

2015年,国企、上市公司大举进军再生资源行业,行业竞争加剧,企业逆势整合。通过兼并重组,企业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配置,加强与下游应用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调整再生资源的产品结构,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经过发展改革,龙头企业整合当地资源,提升再生资源加工水平,提高分拣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削减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逐步改善产品销售疲软、价格持续下跌的行业形势。

(三)废有色金属回收情况分析

2015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5089.9万吨,同比增长5.8%,增幅比上年收窄1.4个百分点;再生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品种(铜、铝、铅、锌)总产量约为1167万吨,同比增长1.2%,增幅低于去年。其中再生铜产量约305万吨,同比增长3.4%;再生铝产量约575万吨,同比增长1.8%;再生铅产量约150万吨,同比下降6.3%;再生锌产量137万吨,同比增长3.0%。

2015年国内主要废有色金属回收量约为876万吨,占再生金属原料供应量60%以上,其中废铜回收量约为190万吨,废铝回收量约为400万吨,废铅回收量约为150万吨,锌回收量约为136万吨。

2015年,中国进口含铜、含铝、含锌废料共计576.72万吨,进口金额113.71亿美元。其中,进口含铜废料365.85万吨,同比下降5.58%;进口含铝废料208.70万吨,同比下降9.50%;进口含锌废料2.17万吨,同比下降32.16%。含铜废料主要来自美国、香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和荷兰,主要从广州、宁波、天津、杭州和南宁等关区进口。含铝废料主要来自美国、香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德国,主要从广州、上海、宁波、南宁和南京等关区进口。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竞争力不强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没有市场准入门槛,从业人员以“40、50”人员、残疾人、农民工为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企业多采取粗放式经营和管理方式、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生产工艺门槛低、增值水平低、同质化现象明显。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小企业仍有相当数量,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较差。此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政策依赖度高、抗风险能力差,有政策支持的领域如废弃电器电子回收拆解企业发展较好,其他缺乏政策支持的品种,一旦政策、市场或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就面临倒闭风险,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产品研发和新工艺新设备更新资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升管理水平、人员培训、操作规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摆脱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管理模式。

(二)行业发展不平衡

从回收网点的建设看,大部分回收站点集中在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和乡镇农村等地站点数量很少,回收站点的覆盖率有待提高。从回收品种看,普遍存在“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传统的产业废弃物,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品种回收水平较高,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生活废弃物中废纸、废塑料等品种回收率较高,但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废纺织品等品种,由于回收成本高、利用价值较低和利用水平有限等多种因素,回收率较低。从企业结构看,个体经营户是主体,且以手工作业为主,组织化程序较低,具有科技研发能力,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开展网上交易、精细拆解等现代业态的企业较少。

(三)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自设或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研发机构数量很少,研发能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创新层次低,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的状态。同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技术设备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国内的技术、设备质量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四)政策支撑不配套

由于再生资源回收的专门性法规仅有《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法律效力较低,执行难度较大,行业统计、标准工作相对滞后,再加上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和有效监管,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重点品种缺乏相关立法,靠市场机制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需要政策给予支撑。此外,行业管理职权分散、缺乏合力,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缺乏配套性。

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 对行业发展环境及相关因素分析

1.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原有支撑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因素削弱或消失,新的支撑因素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对再生资源价格及回收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构成沉重压力。

2.宏观调控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政策法规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在未来几年内,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向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 行业发展及趋势预测

预计2016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将小幅下降;部分再生资源价格将维持震荡调整趋势;一买一卖的传统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再生资源回收与社区服务结合模式、两网融合模式等新型回收模式不断涌现;兼并重组加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二维码等信息技术被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广泛应用。

预计2016年,我国有色金属制品使用、积蓄量不断增加。随着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推进,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优化,行业将进一步向规范化发展,但回收量增幅不会有明显提升,市场与价格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全球废料资源的竞争依然激烈。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

0.4621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