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有色华章
万亿大市场!全球再生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25-11-26 16:38 来源:

再生有色金属具有绿色循环、节能降耗、低碳的鲜明特色,当前,全球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爆发”的关键期。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将占比40%以上。

  再生有色金属具有绿色循环、节能降耗、低碳的鲜明特色,当前,全球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爆发”的关键期。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将占比40%以上。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产业加速全面重构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日益成为各国破解资源瓶颈、迈向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要经济体正不断强化再生资源利用和进出口政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第二十五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及展览交易会上表示,当前,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导致世界贸易格局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势必对再生有色金属从原料贸易到产品供应的各个环节带来扰乱,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酝酿针对再生有色金属原料的进出口管制措施,一些国家提出了各自的碳减排方案和碳税措施,再生有色金属面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再生金属分会会长王吉位介绍:

  欧盟通过《清洁工业协议》推动2026《循环经济法案》,到2030年材料循环利用率提升至24%,2040年关键原材料回收率达50%。

在《关键原材料法案》、包装和包装废物条例(PPWR)中指出,到2030年战略原材料消费量中至少25%通过回收获取,欧洲市场上的所有包装必须是可回收的。

  同时,欧盟委员会还启动废金属出口监测机制,并研究征收30%关税,以控制废金属大规模外流,保护本土资源。

  此外,美国通过立法激励本土循环,为本土开采、回收或循环利用关键矿产和金属的企业提供减税优惠,要求联邦基建项目再生有色金属使用率超过30%,马来西亚将废铜铝进口纯度标准提升至94.75%;泰国、印度等国正在研究加强再生原料进口管理新政等等。

多维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成绩显著

  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国构建起多维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2025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铜、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把再生利用列为核心指标,明确设定2027年量化发展目标。“两新”政策加力扩围,2024年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激增70.7%,家电以旧换新规模突破5600万台,直接推动废铜铝资源供给量增长超过8%。

  王吉位指出,要构建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当前,产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头部企业加速提升市场份额;中铝集团、魏桥创业集团、江铜集团等原生冶炼企业实质性开展再生铜铝业务;比亚迪、吉利、蔚来、奇瑞等车企向上游延伸再生合金熔铸业务实现跨界布局;江西鹰潭、丰城等地形成产业集聚态势。

  全球汽车行业再生铝应用率已突破42%;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再生铝渗透率达65%。再生有色金属在无人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例如:宁德时代麒麟5.0电池托盘采用再生铝蜂窝结构;比亚迪刀片电池壳体100%使用再生铝。

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构建起包含回收、加工配送、再生利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彰显出强大的韧性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知名企业陶朗、思吉、博比巴茨等进驻中国市场,激活了隆基、华宏、天力磁电等本土企业的研发动力,促使行业技术持续实现突破。

近五年,随着我国“新三样”外贸出口额从2020年的22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2万亿元,加速了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持续攀升。

产业发展依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较于下游加工和制造业,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存在现场管理粗放、数字化与智能化投入不足、环保设备配置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员工年龄结构失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导致运营成本攀升、生产效率受限。

葛红林指出,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既有长期制约发展的老问题,也有当前发生的新挑战。除了外部因素,国内原料回收、供应网络效率不高,战略金属缺乏专业回收渠道,精细化分选能力不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紧密,人才短缺等,依然有诸多待破解的老问题。

  中铝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魏成文表示,在产业发展向好态势下,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多重挑战。在原料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环保合规成本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在市场需求端,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光伏等新兴领域正在开辟“新蓝海”,为再生有色金属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在技术创新上,AI智能识别、等离子熔炼等技术快速迭代,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核心动能。

  近年来,中国海关学会高度关注国家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海关监管问题,并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推动再生有色金属原料进口供应链战略安全”项目研究。在浙江宁波落地实施“一企一策”“一品一策”差异化检验监管创新试点,并探索应用智慧监管平台、AI辅助识别等措施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鼓励高品质再生有色金属原料进口,有力保障了国家资源安全。

  2024年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再生铜及铜合金原料、再生铝及铝合金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原料进口的标准和政策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增了再生铜铝原料进口种类,优化了进口管理技术指标,经过一年的努力,再生铜铝原料的进口规模得到了显著且有效的扩大。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要突破2000万吨,为产业未来阶段发展锚定了方向,也提出了明确且更高标准的发展目标。


0.3956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