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8日沪铝大跌之前,大宗商品总体已经经历过一番大跌。沪铜与年内高点相比最大跌幅14.81%;LME铝与年内最高点相比下跌了17.98%,而沪铝当时从年内最高点16825元/吨到6月18日的15840元/吨,不过才下跌了5.82%。这就是说在沪铝前番大跌之前,沪铝的跌幅是相当小的。
这里就引发一个问题:何故铝价在商品大跌的浪潮之中,跌幅如此之小?众所周知,铝是有色金属当中供应最为过剩的品种:西部产能不断投放,而今年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汽车消费也一时难以有效释放。如果从供求角度来说,铝不应表现得如此坚挺才是。
问题出在了成本上。成本是沪铝前期保持强势的有效解释。尽管供需面不断恶化,但是由于沪铝的成本很高,国内铝厂的普遍成本多在16000元/吨以上,因此铝价在16000元/吨附近逡巡良久,迟迟不得下降。可见铝的坚挺完全是成本在支撑,如果成本发生动摇,那么铝价下跌自然合情合理。
就在6月初,决定价格逻辑关键的一个环节——成本出现了松动。6月初,业内开始纷传国内产铝大省河南省冶炼企业获得电价优惠。新华海外财经援引河南大型铝厂高管的话证实这一消息。但河南铝厂只是获得缓缴电费,亦即相当于一笔融资。此外也有消息称贵州、四川由于面临丰水期,将给予铝厂优惠的水电价。因此成本线下移,铝价回落亦属合情合理。
河南缓缴的电费为0.08元/千瓦时,按照吨铝耗电14000元计算,将节省112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