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铝加工产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带来了潜在危机。
目前国内已建成投产的铝材热轧机,按设备种类划分有:单机架单卷取105台套;单机架双卷取28台套;1+1粗轧+精轧4台套;1+2、1+3、1+4、1+5热连轧12台套、连铸连轧1台套。热轧铝板带生产能力接近1000万吨。未来几年还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除个别品种外,热连轧板带大部分品种生产能力,必将在“十二五”末出现过剩。
2010年,国内在线运行和在建的5000吨以上大型挤压机已超过50台,分布于20多家企业,国产和引进(德、日、意、俄、美等国)各占一半;目前在线运行的8000吨以上重型挤压机8台,到2012年底将可能增加到23台。中国用于铝材加工的大型挤压机数量已占全球50%,居全球第一位。
虽然有关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仍然斥巨资支持轨道交通建设,但是列车厢体用铝材市场总量并不大,包括动车和城市轻轨、地铁在内一年不过10万吨,而且这种需求呈较强阶段性,年用量和年增长率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较差。
山东丛林、吉林麦达斯、辽宁忠旺、山东南山、山东兖矿、福建南平、青海国鑫等企业正在按计划建设大型工业铝型材项目。仅吉林麦达斯一家,大型工业型材产能已达6万吨,据估计,目前全国在建轨道交通用铝材项目总生产能力约30万吨,已经远远超过当前10万吨/年的市场需求量。因此,轨道交通用铝材,在短期内生产能力过剩已成定局。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各种飞机所用的航空铝材年需求量不过60万吨。虽然我国正在研制自己的大飞机,但由于材料性能要求极高,我国尚未取得相关知识产权,1公斤都无法进入。即使能生产个别品种,也是用外方品牌,按单定制。我国还谈不上航空铝材的产业化。
看来,今天的铝加工产业和过去的钢铁产业一样,遇到了两难的问题。一方面,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过小不利于推广新技术、不利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目前我国铝箔材、铝板带材、铝型材的企业平均产能不过分别为1.5、1.6、1.9万吨,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另一方面,无序的大干快上大型成套铝精深加工设备,不但投资巨大,又将出现产能过剩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