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简报
关于对电解铝企业兼并重组的调查与思考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13-02-20 11:24 来源: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以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求到2015年,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电解铝企业集团,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达到90%。支持具有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支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培育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这是国家为解决产能过剩、促进电解铝工业脱困提供的的政策支撑,企业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努力摆脱产能过剩的制约,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笔者以为,在积极解决产能过剩、加快推进电解铝企业兼并重组进程中,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增强行业自觉性,坚决贯彻落实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导产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是制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的笼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总书记这里讲的是政治问题,铝工业乃至于整个有色金属工业在贯彻 国家产业政策方面一定要提高这方面的行业自觉性。近年来,国内铝工业特别是电解铝工业出现大干快上、产能过剩、发展到了近乎失控的局面,究其原因是不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有科学规律可循。从战略上讲,电解铝工业向西部转移的大方向是对的。一个地区能否快速发展电解铝工业,不仅要考虑氧化铝、能源、电网、铝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交通区位、销售市场半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科研设计、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支撑。即使符合以上诸多因素的区域,承接电解铝工业战略转移,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建设施工、资源配置、经济运转过程,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否则,仅靠企业自身的奋斗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的。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优化存量、科学发展增量的原则,推动电解铝工业持续协调发展。放眼全国,铝工业在河南、山东、山西等中东部省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与综合能力;新疆、内蒙、甘肃、青海等西部省区正在成为中国铝工业发展的增量地区。河南铝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呈现的特点:其一是产业集中度高。已经形成氧化铝1000万吨、电解铝425万吨和铝加工600万吨的综合能力,前四家氧化铝企业产能占全省的80%,前五家电解铝产能占全省的82%,铝加工均围绕电解铝企业、沿黄河及陇海线的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焦作和南阳布局。其二是有良好的资源能源保障。河南煤炭保有储量245亿吨,又处在晋煤南运通道上,保障能力较强。铝土矿资源储量全国第三。2012年,有色金属工业用电量563.94亿千瓦时,占全省社会用电量的22.78%,工业用电量的27.64%,其中电解铝用电量占有色金属工业用电量的90%。其三是产业关联度高。电解铝关联产业产值3000亿元以上,涉及到10000MW发电装机、2000万吨煤炭和125万吨烧碱的正常生产,带动铝行业和再生金属、煤炭、电力及化工等行业几十万人就业。其四是区域位置好。河南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是全国扩大内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实施区域,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原材料消费地区。其五是具备实行“走出去”发展的产业基础。河南铝工业的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建设施工、专业管理等资源闻名国内外同行业,无论是向西部实行战略转移,还是走出国门,河南都有“走出去”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

三是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当前,河南铝工业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问题:其一是要素配置不平衡。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是在河南起步的,但是近年来在兄弟省区却成果丰硕,河南的煤电铝产业链还不完善,资源分割配置。其二是政策不协调。国家实施发电机组“上大压小”政策以后,河南电解铝企业原来的自备小机组大部分被淘汰,近年来新上一批大机组。到2013年上半年,省内5大电解铝企业自备机组发电电量可以达到80%左右。但是,新机组建设政策不协调,管理体制不顺。如果抓住机遇,借助本次国家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进一步优化存量,加强与改进“煤-电-铝”产业链,推动“矿山-冶炼-加工-应用”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铝工业精深加工基地,必能出现新的更大发展。

(齐力)

0.4643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