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国网拆分的消息再次挑动电力改革神经,电力改革应走向何处?某网站通过专栏形式发起的《电改何处去》大讨论引得各专家展开激烈对话。本文对其中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组长武建东:电网是改革理想的战略突破口
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超级电力企业模式,这是一个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机构,它的超级体系的根源不是市场的力量,而是体制的力量,从不同的参考系我们可以确定它的不同价值。它既是经济组织,也履行着政府职能,还主宰着电力市场交易;它既拥有私权,也行使着社会公权,还主宰着电力创新的秩序。国家电网公司集其大成,聚合了我们整个电力中枢的调度管理、电力输送、市场交易、价格上行、电力投资的主导权力,形成了类似人民公社的“超级电力公社”业态。
这个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集权分层制主导着国家电力运行,一方面,消费者成为其下游产业的内部社员,消费者无法与生产者实现正常的市场互动,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电网与用户之间属于等级化、不平等的市场关系;另一方面,生产者也成为其上游捆绑的加工厂,生产者不能对消费者的合理需求直接有效互动,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电网与电厂之间属于扭曲了、屏蔽了的生产方式,也可以说,国网公司的强权体制拦截了我国5万亿度电力消费能力与10亿千瓦电力装机总量之间市场互动的巨大活力,改革是必然的、迟早的。
实际上,这个现象不是电网企业管理团队的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长期计划经济、权力经济的惯性因袭,也是高速城市化、工业化阶段急病就医的临时体系使然,也注定了这个体制必将成为电力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这种格局既体现了高度强制性的管制特征,也抑制了分布式柔性能源生态系统的发展,更造就了低活力、高排放、非市场机制运行、消费者被动消费的生产方式居于中国电力产业的统治地位。因此,化解这个局面就客观上成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理想的战略突破口。解决方案如下:
其一,就是要实现对国网公司公权机构的分立。采取电力公权与私权分治措施,加快实现从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现行电网体制之中,分立出电力调度、电力规划、电力结算系统等公权机构,组建产权、治权独立的相应的国家中心,从政企合一、公权力与私权力不分的电力体制转向职能分工合理的市场经济产业体系。
其二,就是要实现电力市场交易网络与电力输送网络产权、治权的分离。积极促进电力市场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市场化互动,通过类似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加快实现从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现行电网体制之中,分立出全国独立运行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电力市场(即:贸的部分)与电力输送网络产权、治权的分离,全面建设与电力体系相对称、规模甚至更大、层级更高的第二个、第三个电力网络--电力市场交易网络和智能网络,实现13亿电力消费者与电力生产者两端对称的直接交易。中国是世界用电量最高的国家,也应该成为世界电力市场化最高、交易最为活跃的强国。
与此同时,加快推动对全国电力用户的10%,即大约3000万电力用户实行政策扶植,支持其开展智能微网、节能管理的运营创新,成立电力合作社,或者转变为其他的初级电力合作组织,并可向电网售电,实现其与电网的双向流动。
其三,就是要实现对电网企业规模的分拆,建设国际通行的分区电网体制。加快推动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现行电网体制的重组,实现对电网企业规模的科学管理,实现对占有过多社会公共资源电网企业的重组优化,建立与我国经济体系和自然禀赋相适应的电网服务体制。
其四,就是要实现电力科技的社会化创新。积极推动电力领域的新产业技术创新,从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现行电网体制之中,加快实现电力科技的社会化创新,大力推动类似乡镇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建设类型的电力创新企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实现互联网与能源网、包括电力网的融合,引领新的产业革命,大力发展智能能源网、大数据管理等先进产业建设。力争建设适合中国600亿平方米建筑的智能建筑能源网络;加快建设适合1亿辆各类车辆的智能交通网络;力争建立适合30亿工业部件的智能工业网络;力争建立多种能源互动的智能能源网,达到我国能源利用的高端结构。
其五,就是要实现电力服务的社会化,实现电力能源消费的创新化。积极推动电力产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实现从政企贸科四维合一的现行电网体制之中,实现电力服务的社会化、虚拟化、高端化,普及电力的第三方电力管理服务,实现电力能源消费的创新化。
电力改革不仅是利益重组,也是为了一个民族的能源生存。因此,能源体制改革将是中国继农村体制改革之后的第二次生产力的解放。电力体制改革也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增长能力,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的最理想的创新机遇,而且,能源市场经济的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原国家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电力改革停滞根源在政府
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游戏规则、市场格局设置不合理,最后形成企业行为的不合理。政府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目前,政府的思维逻辑相当程度上仍停留在服务于投资者、管上游不管下游、管生产不管消费的模式里。政绩的评价模式,考虑的依旧是发展的速度、规模,而不是对消费者的服务提高了多少,价格降低了多少。而这种思维模式不改变,伪命题就会变成真命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电改核心在电价而不是拆分
如果现在电价管理模式不变,改革不会取得真正的成效。一是完全由国家定价,而且有各种社会性的加价。大家对煤价也不想动,销售电价也不敢动,积累下的价格扭曲和经济评价体系失效,就越来越严重了。价格信号失灵,政绩评价体系不准,就导致我国经济投资拉动型的特点更加明显,在电价扭曲、各地投资冲动下,很多电力项目也很难说是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