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铅污染事件频发,国家对涉铅行业的整治屡出重拳。继2012年5月《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之后,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的政策再一次出台,2013年3月12日,工信部、环保部等五部委《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
铅污染问题已日渐成为一个公众话题。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产业,如何促进这一产业规范发展,如何切实推动相关工作?本报为此专门咨询了相关专家和知情人士,期望以此让公众更加了解和关注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
铅污染已非治不可
铅酸蓄电池、再生铅行业与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相比,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相对而言并不突出,但国家下决心专门就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问题由五部委联合发布文件,而且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铅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就是看到了铅污染形势十分严峻,行业秩序混乱,已到了非下大决心治理不可的地步。
有专家表示,“文件的发布将促进两行业规范发展,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一些长期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扶持,而一些无序发展的‘小作坊’将受到严厉打击,最终将被淘汰。”
铅污染问题能够解决
铅酸蓄电池已有150多年历史,技术上非常成熟。使用量占所有电池市场份额的70%,其应用领域已从当初的汽车启动电源、火车用电池等发展到如今的通讯、风能、电力、军事国防、电动助力车、新能源汽车、不间断电源(UPS)等新产品、新领域。
截至目前,其使用领域还在扩展,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均离不开铅酸蓄电池。另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通过规范生产、有序回收、严格管理,铅酸蓄电池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美国铅酸蓄电池的用铅量占全国用铅总量的95%以上,但其造成的铅排放仅占其总排放量的1.5%。2008年,美国政府已将铅酸蓄电池生产从主要铅污染源中排除。
我国是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出口国,2012年全国产量约1.74亿千伏安时(kVAh),同比增长27%,耗铅量320多万吨。全行业生产企业数量众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1800家。铅酸蓄电池寿命一般为1~3年。随着新增使用量和保有量的增加,每年产生大量的废铅酸蓄电池,直接推动了再生铅行业的发展。我国再生铅产量已由2001年的21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140万吨,2012年再生铅产量占精铅比例约为30%。
审视历次铅污染事件,主因在于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管理粗放,加之铅污染的累积效应。
一是电池生产环节铅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突出。尽管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硫酸雾和污水等已有较成熟有效的处理技术,但其投入约占生产线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小,环保投入不足,设备设施简陋,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由于运行成本的原因,相当一批企业环保设施成为“摆设”,导致铅污染事件频发。
二是回收无序导致含铅废酸污染严重。目前,铅酸蓄电池回收以大量个体从业者为主,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由于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加上经济利益驱使,相当多回收点进行手工破碎拆解,高价卖出铅片后,酸液随意倾倒,大量含铅废水、铅渣、铅泥进入下水道、水域和土壤,其他价值不高的材料随意抛弃,含铅隔膜与垃圾一起焚烧处理,污染严重。许多再生铅企业基于经济性等方面考虑,默许倒酸行为。
三是铅再生利用不规范导致大量二次污染。回收的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再生铅生产。由于再生铅企业太多,全行业有240多家企业(美国仅16家),平均产能规模仅4500吨/年。众多小企业由于没有环保设施或设施极为简陋,工艺技术极其落后,二次污染非常严重。
据专家介绍,铅酸蓄电池安全性好、价格便宜、铅回收再生率高,完全能够实现铅资源再生循环利用,造福人民。现在美国铅酸蓄电池产量与我国相当,但其已不在污染环境的行业之列。我国各级政府如能持续努力抓好铅污染防治,问题可以得到根治,产业发展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五举措促标本兼治
目前,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制度、组织等层面工作已具备一定基础,按照五部委意见提出的“严格准入、强化监管、标本兼治”的原则,需要各相关部门、各地区加强协调,切实加快建立规范行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机制,须着力强化五项工作:
严格准入管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下决心严格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管理,建立完善并严格实施行业准入和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审批管理,把好行业的入口。另一方面,要坚决调整优化存量,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对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产业升级。
强化环境监管,坚决规范企业环境行为。继续开展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核查,加快企业名单公告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铅酸蓄电池规范生产、有序回收、合理再生利用。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行为,要求企业落实环境管理制度,健全铅烟、铅尘、酸雾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逐步安装在线监测设施,逐月报告日常监测情况。
规范回收利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出台《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提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机制和操作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销售者、消费者参与回收利用的积极性。鼓励生产企业通过其零售网络组织回收废铅酸蓄电池,支持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再生铅企业共建回收联盟。试点建立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要求的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大对以旧换新、回收处理基金、押金制度等的研究和试点探索力度。加强对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储存、运输全过程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拆解和土法炼铅等行为。按照《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产业布局要求,支持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铅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积极引导扶持,促进合法企业做大做强。既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支持全国范围内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利用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符合准入条件、排放达标的企业运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能力,也要落实再生铅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对符合准入条件要求、生产环保排放达标的再生铅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规模化、规范化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组织实施,突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相关责任,公开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名单、厂址以及产能等情况,发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情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自律、监督和协调作用。加大对铅污染危害及防护常识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与举报。
防治铅污染需抓落实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这段时期,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出成效,关键还是在于抓落实。只要严格认真落实意见有关精神,将工作责任、任务要求和进度安排等逐一落实到部门、到处室、到企业、到个人,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防治合力,铅污染问题能够标本兼治,从而实现铅资源的高效环保循环利用。
(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