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市场价格下滑,企业运转艰难。
铝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近年来,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工业项目大干快上、产能严重过剩、发展几近失控。
笔者认为,从辩证观点看问题,短缺与过剩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侧面。站在国民经济大局上看,供应短缺是计划经济时代常见现象,短缺就要发票证;市场经济鼓励竞争,竞争就会有过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适当的产能过剩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创新发展;严重的产能过剩,极大的浪费了资源与财力,有害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过分追求大规模、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科研院所与设计施工单位市场化取向、投资多元化下的资本盲目逐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上大项目的冲动、产业区域无序转移中产能的趁机扩大化倾向、中央政府政令遇阻等多方复杂因素,造成了当前全国诸多工业门类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总之一句话,宏观调控不力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
笔者认为,化解产能过剩,要有统一认识,要有严厉而有效的政策措施,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增强行业自觉性,坚决贯彻落实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导产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是制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的笼套。经济发展有科学规律可循。从战略上讲,电解铝工业向西部转移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一个地区能否快速发展电解铝工业,不仅要考虑氧化铝、能源、电网、铝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交通区位、销售市场半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科研设计、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支撑。即使符合以上诸多因素的区域,承接电解铝工业战略转移,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建设施工、资源配置、经济运转过程,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循序渐进。不能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单打独斗。
二是要坚持优化存量、科学发展增量的原则,推动电解铝工业持续协调发展。
要盘活优化存量,强化增量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从中央到地方,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并按照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稳妥处理。
铝工业在河南、山东、山西等中东部省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与综合能力;新疆、内蒙、甘肃、青海等西部省区正在成为中国铝工业发展的增量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应该循序渐进,切忌一哄而起。
三是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四是发挥比较优势,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到国外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尽快将“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研发”、“中国创造”;在金融领域尽快由“资本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新乡金龙精密铜管集团生产的空调与制冷用精密铜管,已经占据了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今年就抓住机遇,在美国建设工厂,不仅获得了免费的土地、实惠的能源、税收,还开启了美国地方政府为外资“买单”反倾销税的先河。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与广大亚非拉美国家关系密切,近些年来也与澳洲关系融洽,国家外汇底存充裕,铝工业装备技术与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只要组织得当,完全有条件抱团“走出去”,到海外发展。
五是令行禁止,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识;同心协力,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总书记这里讲的是政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同样需要令行禁止,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识。为此:
要根据产能过剩行业现状,适时修订相关产业政策:
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社会需求。我国铜资源贫乏,在许多领域,以铝代铜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节省,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测算,如以能将以铝代铜列入国家电网特别是农网改造准入目录,就会极大的扩大电解铝市场需求,目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也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金融机构、国土资源、环保部门等部门都要认真执行相关政策措施。
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中,与化解产能过剩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这项工作任务列入地区、部门领导班子工作范围予以考核,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恶略影响的,不论其在职与否,都要追究相应的政治、经济乃至法律责任。
(苏俊杰)